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聚焦數字經濟助力經貿專業轉型升級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小偉 通訊員 陳誌剛)近年來,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數字經濟發展為契機,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數字技術,在專業設置上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

江蘇經貿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學院發揮長三角核心區域優勢,圍繞培養產業亟需的「數字技術+X」復合型現代服務業,對稅務、財務管理、會計、老年服務與管理等8個傳統專業進行了升級,調整為財稅大數據應用、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大數據與會計、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等,同時新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專業設置由原先的48個整合至目前的40個,學院初步形成了「電子商務、老年服務與管理、現代商務服務、文化旅遊、智能工程技術」五大專業集群,構建起國家、省、校三級重點專業體系。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安全與營養科研團隊,為新疆阿勒泰地區企業優化黑加侖提取工藝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安全與營養科研團隊,為新疆阿勒泰地區企業優化黑加侖提取工藝

「錦」是古代絲織物中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學習雲錦織造工藝

「錦」是古代絲織物中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學習雲錦織造工藝

為配合專業設置,學校主持建成國家級數字教學資源庫3個;開發省部級以上重點教材75部,建成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7個,基本實現了跨專業、跨院校、跨區域的開放式共享服務。

與此同時,為推進數字技術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應用,學院新建5萬平方米「三創大廈」(大學生實訓基地)和「蘇商文化廣場」,「現代數字商貿港」近期在江蘇省教育廳支持下立項獲批。此外,學院還建設100余間智慧教室,建設移動商務、跨境電商、物流、養老服務等6個開放共享的智慧實訓中心,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加強數字技術與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全場域融合。

西北大學120周年校慶紀念郵折發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日前,《西北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郵資信封暨校慶紀念郵折發行儀式在西安舉行。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在講話中指出,校慶紀念郵票,濃縮著120年來西北大學砥礪奮進、弦歌不輟的光輝歷程,承載著西北大學長期積澱發展而成的優良辦學傳統和良好精神風貌,蘊含著百廿學府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和全體西大學人的共同價值追求。

據悉,西北大學校慶紀念郵折為三折卡折,由一版個性化郵票、一枚紀念郵資信封、一本個性化小本票三部分構成。郵資信封圖將西北大學校訓、120周年校慶標識、校園建築物線條圖、秦嶺、城墻等融入設計元素。郵資圖以竹簡剪影輪廓為造型,置入建校1902—2022年時間節點和學科文化視覺元素,上面鑲嵌西北大學校徽,與下面新打開的書籍和西大校花玉蘭花組合,形成整體,寓意西北大學傳承120年,作育英才、繁榮學術、興學求強、以學報國。小本票以太白校區大禮堂、科研樓,長安校區體育館、圖書館和學生活動中心等校園標誌性建築為主圖。小本票圖案由2020級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王亦卓和2021級藝術學院藝術品品鑒與修復專業學生任嘉怡共同構思、繪製而成,飽含著西大學子對學校120周年華誕的美

103歲的南開大學:站在世界舞臺,展現南開作為

中新社天津10月17日電

作者 孫玲玲

10月17日,是南開大學建校103周年紀念日。就在前一天,南開大學師生員工第一時間收聽、收看了中共二十大的開幕盛況,以這樣激動人心的方式,迎接南開大學103歲生日。

愛國主義是南開不變的「底色」。從1919年到2022年,103歲的南開,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共命運,始終與時代和社會相偕行。

建校之初,南開大學就定下了「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1935年,在南開大學新學年「始業式」上,張伯苓校長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

1937年7月底,南開大學慘遭侵華日軍轟炸毀掠,學校被迫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譜寫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日寇炸毀南開校園時,張伯苓說,「敵人所能毀者,南開之物質;敵人所不能毀者,南開之精神也」。這種不朽的南開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南開人接力奮進。

近年來,南開人踔厲奮發、實施人才強校,堅持開放辦學,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2019年,在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學校提出了「『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即實施「文科振興、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醫發展」四大計劃,構建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大獎勵體系,在校內建設10大交叉科學中心,攜手世界一流大學打造10大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其中,兩大教師獎勵體系年度獎金1000萬元人民幣,嘉獎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教學科研成果的優秀教師及科研工作者。

十年來,為順應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南開大學已與全球330余所國際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關系。學校與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美國萊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打造項目交叉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建立了包括傳統師生交流、聯合培養、合作辦學及新型國際聯合科研等在內的多樣化融合體系,覆蓋本、碩、博三類培養階段和幾乎所有專業學院。十年來,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占比逐年上升,已累計派出師生超過1.7萬人次。

十年間,南開大學深耕「全球南開」「留學南開」,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2020年,南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創設,實施留學生培養質量提升工程。近年來,南開大學推動11個全英文項目建設,開設200門全英文課程,構建了「留學南開」通識課平臺,吸引逾萬名留學生來校就讀,生源地遍布124個國家和地區。(完)

廣西梧州:讓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

「我現在每個月享受650元的鄉村工作補助和300元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這個暖心工程讓我們這些鄉村教師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廣西梧州岑溪市誠諫鎮第二中學韋華健老師高興地說。梧州岑溪市根據上級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的要求,根據邊遠程度和艱苦情況設置450元、550元和650元三個檔次鄉鎮工作人員補貼,以及100—500元八個檔次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有力提升了鄉村教師的獲得感。

「我市多管齊下,全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確保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梧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梧州市本級、各縣(市、區)均健全完善了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隨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的聯動機製和保障機製,通過落實崗位考核津貼和班主任津貼、提高年終績效增量、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方式,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年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2022年,該市已將中央和自治區下達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經費4593.09萬元全部分配到市本級鄉村學校及所轄縣(市、區),今年上半年,全市享受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教師17649人。

梧州岑溪市筋竹中學是一所鄉村學校,該校充分利用優秀支教教師和交流輪崗教師資源,積極開展校際間學術交流和課題研究,促進教科研工作長足發展。「前來支教的市區學校教師和本校的青年教師開展結對培養活動,促進了我校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該校校長蔡耀明說。

近年來,梧州市各縣(市、區)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製度,采取「校對校」對口支援、參加自治區安排支教、縣域內動態走教、招募優秀退休教師鄉村支教等方式推進城鄉學校教師聯動。今年以來,該市派出支教走教教師361人,招募148名優秀退休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共計安排中央、自治區、市級資金860萬元用於2022年中小學校支教走教專項補助。同時,該市在蒙山縣、萬秀區、長洲區、龍圩區等試點縣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動城鄉師資均衡配置。

在鄉村教師職業通道暢通方面,梧州市積極推進農村教師發展工程,大力培養鄉村優秀校長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傾斜。「十四五」以來,該市共培養農村骨幹校長(園長)60名、農村骨幹教師350名,投入農村教師培訓的各級經費約300萬元,參訓教師4000人次。同時充分發揮梧州市「三名」工作室團隊的示範和輻射作用,今年共計開展各種教研類、指導比賽類、送教講學類等活動174次,累計受益人數達99912人次,有效助力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梧州市榮雁小學羅鎮江老師表示:「我要把自己學到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帶回本校,並積極應用於教學實踐。」

為了更好地吸引優秀畢業生到鄉村學校任教,梧州市製定出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激勵辦法」,其中規定鄉村學校招錄的應屆畢業生,在用人單位服務滿5年的(符合該市引進高層次人才條件並經市人才發展局認定為高層次人才),財政給予返還就讀本科學費5000元,此舉有效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據悉,梧州市今年補充鄉村教師949人,其中特崗教師553人,已接收安置地方公費師範生125人,補充其他鄉村教師271人,全市鄉村教師隊伍得到進一步充實。(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滕瑜 蒙慧營)

天津大學:為科教興國戰略貢獻力量

10月18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正在緊張地施工中,黨的二十大開幕的熱烈氛圍在這片工地上持續著。

在認真聆聽二十大報告後,天津大學的科研人員紛紛表示,過去十年的輝煌成就,未來中國的發展前景讓大家心潮澎湃,在未來的工作中將始終牢記囑托,助力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展現更大作為。

「我目前從事智能電網方面的研究,智能電網是我國能源領域實現『雙碳』目標,進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性技術。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進行原始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王成山教授表示,目前我國的發展還受到一系列「卡脖子」難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製約,有組織的科研勢在必行。組織好多學科協同攻關,借助學科交叉的催化劑作用,產出高水平成果,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是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

在王成山的帶領下,智能電網團隊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幾年來,王成山主持建設了融合電氣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三個一級學科的新工科專業——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未來能源領域的優秀人才。

「現在,天津大學正在建設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我也有幸參與其中,希望在主動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推動儲能技術領域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作出更多貢獻。」王成山說。

在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現場,管理辦公室主任、天津大學教授韓慶華難掩激動之情,對記者說,他關註到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到科技創新。

韓慶華所在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建設,建成後該設施將成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強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擬研究設施,可為關鍵科學問題的突破提供有效研究手段,大幅提升我國防災減災科學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創新驅動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開放共享服務。

在天津大學全校收看完二十大報告的直播後,化工學院2020級博士生李雙陽說,「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既讓我有了在科創道路上不斷奮進的底氣,也堅定了我的奮鬥目標。未來,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用己所學,為國所用,為我國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記者 陳 曦)

湖北襄陽教育系統實施「四大工程」打造清廉學校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遲姮璐)「祖國美麗的大地上,廉潔之花處處香,不論我們走到哪裏,哪裏都有花兒綻放。朵朵廉花心坦蕩,聲聲鏗鏘更昂揚。」日前,湖北省襄陽市第九中學傳來悠揚的歌聲,該校原創的清廉歌曲《一路清風》響徹校園。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教育局黨組把學校作為傳播知識和傳承文明的主陣地,進一步營造公平優質、清廉正氣的教育生態。

一是用嚴抓共管築清廉之基,實施「清明政風」工程。全面壓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監督製約,開展中小學校食堂服務保障學生不到位問題、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酒駕醉駕及背後「四風」問題、有償補課、違規操辦或參加「謝師宴」「升學宴」四個專項治理行動。

二是用四個陣地播清廉之種,實施「清凈校風」工程。全市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立足行業實際,全面打造襄陽教育「廉潔鏈」。引導各地各校結合紅色家校聯動室開展「六個一」誠信教育活動,將清廉紀律深植校園;組織「課前三分鐘」「四個人人」「大手拉小手」等主題活動,將清廉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開展「互聯網+明廚亮竈」工程、「我為學生辦實事」活動等,將清廉規矩擺上餐桌,讓清廉文化進學校、進課堂、進食堂、進家園,在師生心中播下清廉之種。

三是用師德建設澆清廉之花,實施「清正教風」工程。堅持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相結合,全市教育系統共召開師德警示教育大會846場次,5萬余名教師接受教育並參與「師德承諾」活動。同時發掘師德先進典型,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引領廣大教師,622名優秀教師被評為襄陽市「學生喜愛的好老師」,40名優秀教師被評為襄陽市「師德標兵」。全市中小學校共舉辦「師德講堂」1200場次,6.8萬余名教職工參與其中,將「依法執教、廉潔從教」貫穿於師德師風建設的始終。

四是用德育活動結清廉之果,實施「清新學風」工程。利用校本課程、大課間活動、學生社團等文化陣地,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清廉教育品牌,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劇宣廉」——襄陽四中學生自編話劇講好廉潔故事,「以唱傳廉」——襄陽九中原創清廉歌曲《一路清風》唱響清廉最強音,樊城區松鶴路小學以微視頻《尋廉記》創建清廉學校品牌,南漳縣武東中心小學將清廉文化融入腰鼓、花棍表演等大課間文體活動中……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體驗快樂中感受清廉、潤澤愛心、喚醒童心。

常州大學:關註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近日,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郵件,寫信人是該校大四學生賈雪怡,在信中,即將奔赴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她對母校四年間的悉心培養表達了深深謝意:「從初入大學時的迷茫,到畢業時手捧眾多優秀成績單的自信滿滿,是常州大學幫助我實現了成長道路上的精彩蝶變。」這正是常州大學多年來深化人才培養的一個生動縮影。建校四十余年來,常州大學堅持立足地方、服務行業,系統構建了紅色文化、石油石化、創新創業三大辦學特色,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時代命題,常州大學正致力於書寫一份優秀答卷。

從「被感動」到「見行動」,紅色文化立德樹人

陳群介紹,常州大學近年來著力打造紅色文化辦學特色,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科學研究與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學校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

「我們學習常州三傑,是因為從他們身上,能夠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力量。」日前,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4周年線上研討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朱成山表示。該研討會由常州市委宣傳部、常州市委黨校、常州大學共同主辦,集聚一批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圍繞「常州三傑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主題進行學術研討。

如今,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常州大學鮮明的辦學特色之一。學校立足紅色文化辦學特色,深入開展愛國名人冠名學院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推動各級黨組織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充分利用烈士紀念日、國慶、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紀念活動,舉辦紅色文化學習教育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師生從「被感動」到「見行動」,使紅色文化成為學校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

對接企業所需,育高質量產業人才

6月,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與常州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暨石化技術工程轉化中心、大學生就業基地揭牌儀式在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舉行。據悉,此次合作旨在探索建立優質資源共享、協同合作的運行機製,讓「學校所能」和「企業所需」實現無縫對接,共同打造校企合作的「新典範」。

「得益於化工企業的實習經歷,我們根據化工生產實訓設計了該項目。」在「天正設計杯」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答辯臺上,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Book思議」團隊隊長劉文雅如是說。憑借參賽項目卓越的應用性與創新性,「Book思議」團隊最終獲得大賽一等獎。競賽中的優秀表現在校園中得到延續,2022年考研季落下帷幕,「Book思議」團隊五人均被國內知名高校錄取。

本屆賽事重點考查參賽團隊運用新創意、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等,破解原料利用、產品方案、工藝流程等環節中的問題。化工實習是石油化工學院學生不可缺少的培養環節,劉文雅及其團隊成員在大一期間便在學校產學研合作企業——大金氟化工(中國)有限公司學習過工廠車間系統生產流程,因此對於石化企業智能化管理較為熟悉。

常州大學與行業龍頭企業深度聯動,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學校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創新聯合體,與國內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和50多個縣區級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企業共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4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48個、產學研基地515個、校企聯盟436個。

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迸發人才培養無限活力

「成功摧毀敵方基地,恭喜藍色方常州大學Climber戰隊獲得勝利!」在2021年機甲大師高校聯盟賽(江蘇站)現場,主持人大聲宣布。常州大學Climber戰隊成員一陣歡呼,備戰了上百個日日夜夜,他們捧得江蘇賽區一等獎。在接下來的全國大賽中,披荊斬棘,他們最終獲得全國大賽三等獎。

炎炎夏日,在常州大學創客中心內,Climber戰隊全員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今年的RoboMaster機甲大師全國總決賽。該賽事由DJI大疆創新發起並承辦,是面向全球大學生的一年一屆的機器人賽事。

「我們每天都在反復練習比賽項目,每一項指標都力爭完美。」Climber戰隊副隊長、機器人產業學院大四學生毛竟先告訴記者。常州大學在2019年首次參賽時,毛竟先作為戰隊「新鮮血液」親眼見證了機器人間對抗的魅力,便深深被這項賽事吸引。

「學校為我們提供了設施先進的訓練場地,還通過配備專業導師、設立專項資金來支持我們備賽,此次全國大賽誌在必得。」毛竟先對接下來的比賽信心十足。

常州大學校長徐守坤表示:「常州大學突破體製機製瓶頸,打破校企間的『圍墻』,塑造學生與時俱進創新實踐能力,為培養地方領軍型人才開出『配方』,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全方位融合對接。」(蘇雁、劉博、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