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20強

新華社倫敦10月13日電(記者杜鵑 許鳳)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12日公布2023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均位列排行榜前20名。

躋身前100名的中國內地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其中清華大學位列第16,北京大學位列第17。

除上述7所高校外,還有4所中國內地高校躋身前200,分別是南方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四川大學。

本年度共有來自104個國家和地區的1799所大學上榜。英國牛津大學蟬聯榜首,美國哈佛大學位列第二,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並列第三。

英國《旗幟晚報》援引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識官菲爾·巴蒂的話說,盡管西方大學仍然在排名中占主導地位,但東亞和中東地區的大學排名正日益取得進展。在全球範圍內,高等教育質量正在日趨平均。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以教學、研究、知識傳授和國際化視野等多項指標衡量大學綜合實力,被視為比較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

協同發展 匯聚教育、科技、人才的強大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辟一章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多位代表、專家表示,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一體化部署,三者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充分體現了堅持系統觀念的總要求,啟發我們要不斷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三項重要事業之間的辯證關系,不斷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匯聚成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強大合力。

  以全局視野推動科教改革發展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總是與世界人才中心的轉移、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相生相伴。」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代表表示,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的認識,為新征程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如何領命先行、建功立業指明了奮鬥方向,提供了重要路徑。

  吳偉表示,近年來國家持續打造戰略科技力量,蓄積戰略人才力量。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等重大舉措不斷落地,已明顯體現出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基本理念。

  他細數這些年來的一系列動作:面向生命健康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需求,教育部遴選布局了18所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圍繞關鍵領域重大創新需求,「雙一流」建設提出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數字經濟等關鍵領域加強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這些重大舉措的核心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重大應用需求為牽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我國科教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吳偉說。

  大國發展史表明,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彰顯實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三者的協同配合對提升綜合國力至關重要。吳偉指出,深層次來看,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科技活動產出創新成果,人才工作蓄積創新智力,本質上都為「創新是第一動力」服務,並可以形成高效循環。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的歷史節點,黨以全局視野和戰略思維來謀劃、推動科教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匯聚全球高水平科教資源,著力形成國際創新競爭力優勢,必將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根基。」吳偉表示。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全鏈條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管理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裴雲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資源,教育則是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源泉。「拔尖創新人才與關鍵核心技術一樣是買不來的,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我們鼓勵國際合作與開放創新,但根本上要靠我國自主培養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在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都需要適合其發展的環境。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教授高政長期關註基礎教育。他表示,近幾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改革也在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條件。「雙減」讓孩子從題海戰術中解脫,給他們創新思維以成長的空間,也有利於更加公正科學地選拔真正有創新天賦的人。義務教育階段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於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新課標」強調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是重點。

  在高等教育階段,裴雲龍指出,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與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承載體,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著力點。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代表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應心懷「國之大者」,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人才培養主陣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自主培養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多位專家指出,拔尖創新人才進入科研領域後,同樣需要能激發創新活力的科研管理體製和科研評價體系。

  裴雲龍指出,高校應註重考察人才的創新潛力與科學家精神,建立鼓勵年輕科研人員勇於探索與崇尚原創的人才招聘與選拔製度,降低年輕科研人員更換工作單位的機會成本,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欣喜感消失之後 留學才剛剛開始

初來乍到之時,我縮手縮腳地接觸新環境,時刻保持著謹慎,我觀察並模仿著人們的言行,希望能更快適應這裏全新而陌生的環境。然而,我與巴黎的初次相遇,卻與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樣——我懷揣的「昂揚鬥誌」,很快便被零散、自由而要求高度自律的課程表打擊得七零八碎;我曾幻想過自己動手、頓頓大餐的美好生活,卻被節節高的物價拉回了現實;我也曾期待過埃菲爾鐵塔下浪漫野餐的周末,但最終,卻在流浪漢不友好的目光中「逃之夭夭」。

(一)

在來法國讀書之前,我曾被留法勤工儉學這段歷史深深吸引。

100年前,為尋求知識與真理、摸索救國圖強的道路,一批有誌青年滿懷熱情、遠渡重洋來到法國求學。他們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他們磨煉意誌,淬煉思想,逐步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也留下一段中法交流的佳話。

當年留學法國的周恩來總理,曾在給表哥陳式周的信中這樣寫道:「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來歐洲獵取學術,初入異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論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實學以謀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於吾民族間者。」透過筆墨,當年留法學子的民族情懷至今仍讓我深受震撼。

當來到這片土地,我帶著興奮,也帶著緊張,循著先輩的路,希望一步一步深入了解這裏,也希望能在學有所成那天回到我生長的地方。

初來乍到之時,我縮手縮腳地接觸新環境,時刻保持著謹慎,我觀察並模仿著人們的言行,希望能更快適應這裏全新而陌生的環境。然而,我與巴黎的初次相遇,卻與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樣——我懷揣的「昂揚鬥誌」,很快便被零散、自由而要求高度自律的課程表打擊得七零八碎;我曾幻想過自己動手、頓頓大餐的美好生活,卻被節節高的物價拉回了現實;我也曾期待過埃菲爾鐵塔下浪漫野餐的周末,但最終,卻在流浪漢不友好的目光中「逃之夭夭」。

現實讓我苦笑,這是「巴黎綜合征」嗎?至少,我此前對這座城市的「濾鏡」仿佛一下子消失了。

對許多留學生來說,這種「濾鏡破碎」並不少見。在我認識巴黎之前,我將歷史與時尚、浪漫與鐘情都加在給這座城市的「濾鏡」裏,但那畢竟不是它全部的樣子,裏面還有我的美化與想象。

(二)

一次次的沖擊下,我開始變得現實,也變得懈怠。我下意識地重新給自己規劃了一個「舒適圈」——除了上課,其他時間我多數待在家裏,或學習、或讀書,偶爾看場電影,與朋友逛逛博物館……真可謂是「法式慵懶」。

但潛意識裏,我又覺得留學的日子不該是這樣。我出國讀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開闊眼界,而現在卻反而「陷入懶惰」,我懶得做出改變,更懶得去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真實的樣子——它雖然少了幾分美麗,卻仍舊不失魅力。

半年時間裏,我常常問自己:「『藏在』自己的殼中,我要繼續這樣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對世界帶著更大的好奇,想要了解更多、實現更多,日益精進。這才是我不遠萬裏來到這裏的原因啊。

我決定主動做出改變,開始了自己的「破冰」之旅。學習之余,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份策劃案,在受到前輩的肯定和誇獎後,更有信心動力地投入到下一個活動中;我在朋友的慫恿下鼓起勇氣約請法國朋友一同遊玩,我磕磕巴巴地說著並不流暢的法語,她始終微笑地聽,眼神中滿是鼓勵;我拿出更多時間去圖書館研讀推薦書目,面前是一桌子的查詞和筆記摘抄,不理解的內容也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日子似乎越來越走向正軌,我強迫自己跳出「小天地」,學會更好地規劃時間和自己的學業生涯。我鼓起勇氣去抓住機會,展示自己,發掘出自身更大的潛力。

生活是一道開放題,它從未有過標準答案,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面對迷茫和困境,我們也各有各的選擇,其間種種謎底,皆可求解於本心。海外求學的日子,也讓我對「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理解更加真切——除了學業本身,還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真實的世界。

「濾鏡」消失之後,留學才剛剛開始。而對於海外學子來說,「打破濾鏡」的過程,不也同樣是成長的過程嗎。

(作者:黎彬彬,系法國巴黎大學經濟學專業留學生)

海外課堂上超八成是中國人,「反向留學」值得嗎?

記者 | 陳瓊燁

一間能容納近百人的教室裏,密密麻麻坐滿了中國學生,甚至連授課老師也是中國人。不久前,路明非將這段視頻上傳到社交平臺,成為他有史以來發布的評論數最高的一條內容。

然而,這並非國內大學的上課景象,視頻中的地點是英國的諾丁漢大學。路明非就讀的會計金融碩士專業今年的學生人數在180人左右,其中約160名是中國學生,印度學生數量次之,約十多個,剩下的是英國本地學生。

這種現象被留學生群體戲稱為「反向留學」。

商科是「重災區」
今年夏天剛到英國的路明非,留學初衷是「混個文憑」。對於這一想法,他從不遮掩。

他也考慮過在國內讀研,但擺在眼前的現實很殘酷。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創下歷史新高,較上年增加21%。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招生總數人數,2022年約為110萬人,考研「上岸率」僅為24%。

路明非本科就讀於國內一所三本院校,據他了解,該校的考研率僅為1%,「雙非院校考研沒優勢,我想著也別浪費時間和精力了。」

路明非身上帶著點北方人的坦率和自信,他履歷光輝,大學擔任學生會主席和班長,考試成績專業第一,得過國家獎學金和不少榮譽。出國留學便成為最優選項。

他的選校邏輯簡單粗暴,「美國簽證比較麻煩,澳洲學製長,英國就一年。」於是一口氣申請了數十所英國院校。

排除個別學校的「水專業」項目之後,他還拒絕了幾所較好的學校,擔心自身的語言水平有限,「即使去了也聽不懂」。最後諾丁漢大學的會計金融專業成為一個折中選項。

「反向留學」這一現象,與學校、專業選擇有較大關系。

商科一直是「重災區」。

森森對此深有體會。五年前,他在美國中部一所以理工科見長的大學攻讀金融碩士專業,「整個專業40多個學生,有30多個中國人。」他回想了一下,印度學生人數次之,美國學生則屈指可數。

「我當時申請的時候,學校的中國留學生號稱全美第三多。」但這所學校錄取的標準並不低,對標化成績和過往實習經歷都有要求。根據該校官網,森森就讀的金融碩士專業在全美排名第七。

就讀於澳洲昆士蘭大學應用金融碩士項目的杜琛亦有同感,他已記不清這個專業的具體人數,但「中國學生最多」是最直觀的印象。

杜琛在上海一所211高校讀了四年國際經濟貿易本科專業。「萬金油專業,什麽都沾點邊,但都不精。」

他如今回想起來,印象最深的還是大學期間,股票市場正值牛市,證券課的老師鼓勵班上同學「有能力的都去炒股」。杜琛對金融業的興趣最早起源於此。

受困於金融行業的求職門檻高,清北復交的本科加上國外頂尖大學的學歷只是一張「入場券」,對於當時的杜琛而言,進入這一行想都不敢想。

本科畢業後,還處於迷茫期的杜琛去了一家新加坡製造業公司在上海的分部,擔任工程師一職。「類似於銷售工程師,也需要技術支撐,但和我的專業完全沒有關系。」

在外企工作,上下班很規律,但杜琛對工作內容實在提不起勁。一年後跳槽旅遊自媒體,他再次感到,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最後他萌生了出國讀書的念頭。

在各大商科碩士項目被中國學生擠滿的同時,一些海外院校的傳媒專業也遭到中國留學生「入侵」。

一位正在英國利茲大學就讀傳媒碩士,自稱曾是湖南衛視編導的用戶在社交平臺發帖稱,所在的專業共30個學生,其中27個是中國人。「一回頭以為自己進了新東方大班課。」

這並不意味著該學院來者不拒。利茲大學傳媒學院的八個碩士項目均對中國院校申請人設置了門檻,只有在官方公布的院校名單上的學生才有資格申請。

這份公開的院校名單顯示,中國大陸共有197所高校入圍。

「由於我們收到的申請數量巨大,因此只能提供名額給那些在名單上的中國院校申請人。任何不在此名單上的院校學生申請將會被拒絕。」利茲大學解釋稱。

老牌傳媒院校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傳媒碩士項目也湧入大量中國學生。

南加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最新公布的2022年秋季碩士研究生數據顯示,傳播管理專業共有150名碩士入學,中國學生就有91名,占比60%;數字社交媒體、全球傳播專業分別有99名、62名新生,中國學生占比分別高達76%、68%。

除商科外,據路明非觀察,學校的一些社科專業裏中國學生人數也過半,「我們學校工科專業的中國人也不少。」

長期以來,中國留學生數量在國際學生中始終居於首位。

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發布的Open Doors數據顯示,在2020/2021學期中,中國和印度學生占53%。中國依然是最大生源國。在美持F1學生簽證的中國留學生總計31.7萬人,印度學生16.8萬人,僅為中國留學生的一半。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近日也公布了其最新中國留學生數據,人數創五年來新高。本學期註冊在讀的中國學生共5859名,僅次於2017年5932人的歷史峰值。

一年製碩士「水」嗎?
英國一年製碩士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並非香餑餑。

一位曾在外企有十幾年招聘經驗的HR透露,早年間,她曾為公司招聘管培生,該崗位第一年可以在英國總部工作一年,「是個非常不錯的機會,」但看了一圈簡歷,也面試了幾位英國高校畢業的碩士,她還是沒有挑到合適的候選人。

面對社會對英國一年製「水碩」的看法,路明非對此並不認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他認為,如果沒有英國碩士學習的親身經歷,就缺乏真正了解。

不少英國學生學習起來也有股「狠勁」。「有的甚至可以連續一整天上課,中飯就隨便對付一口。」路明非稱。

盡管路明非感覺當地的中國留學生「太多了」,但常去的一家中餐館的老板卻察覺到,過去兩年,這個小城裏的印度面孔越來越多了。

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在截至2022年6月的一年裏,英國政府向印度留學生發放了11.8萬張學生簽證,較2019年增加了8萬張。這是自2011年以來印度首次超過中國,成為獲得英國學生簽證數量最多的國家。

路明非發現,印度學生在課堂上大多發言積極,「英語算是他們的母語,回答問題很快,答的內容也很多。」但中國學生多數比較沈默,只有個別學生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會發言。

印度留學生也有自己的圈子。這學期的一堂課上,在組建合作小組時,路明非曾嘗試找幾個印度學生,卻遭到了婉拒,對方表示,需要問問其余幾個印度同學的意見。

在中國人多的專業中,一個小組裏全是中國面孔的現象並不少見。

在昆士蘭大學就讀期間,杜琛更傾向於組員都是中國學生。他對印度學生帶有一絲刻板印象,覺得他們愛吹牛,經常遲到。他甚至遇到過一次小組作業時,印度組員「放鴿子」。

「臨近截止日期了,發現他還沒開始,提醒了之後答應『馬上做』,但最後內容還是空白的,我們就幫他做了。」杜琛說。

剛到布裏斯班時,杜琛曾短暫感到孤獨。在國內他有穩定的社交圈,但在異鄉,除了同學和室友,他一度擔心自己的社交圈太過單調和狹窄。於是開始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去社交。

通過各類同城活動,他認識了一些國際學生,彼此也都聊得來。同時,他也意識到,留學在外,所處的社交圈並沒有高低之分。

但由於成長和教育背景差異,杜琛認為,中國學生很難真正融入外國人文化。比起強行融入,他更認同「怎麽舒服怎麽來」,待在中國人圈子裏也不是件壞事。

從昆士蘭大學畢業後,杜琛還是沒有進入金融行業。「太看重背景了。」他曾面試過一家知名證券公司,敗在了最後一輪面試。他發現,一起畢業的同學裏,只有家境顯赫的,才獲得了這個行業的入場券。

談及畢業後的職業規劃,路明非很明確打算回國發展。有一紙研究生文憑後,他希望能夠進入老家的國企。

森森回國後,進入一家國企工作,工作第三年,他意識到穩定的生活狀態並非是自己追求的,於是在去年申請了美國一所頂尖大學的轉碼項目,並成功錄取。在即將到來的冬天,開啟新生活。

海外學子 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中國留學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國。學子們表示,祖國廣闊的舞臺提供了發展機遇與成長空間,期待學成歸來發揮所長,貢獻青春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中國留學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國。學子們表示,祖國廣闊的舞臺提供了發展機遇與成長空間,期待學成歸來發揮所長,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留學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國。

  「熾熱的心連在了一起」

  「正在北京舉行的二十大,把我們留荷學子熾熱的心連在了一起。學聯組織了一系列活動,討論二十大報告,交流心得體會。身在海外,祖國的飛速發展讓我們十分自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博士生、全荷中國學聯主席陳榆說。

  「聆聽革命先輩的故事,大家收獲了源源不斷的奮鬥力量。」莫斯科大學中國學聯主席高牧洋介紹,為了迎接二十大,中國留俄學生總會先後組織近700名留俄中國學子參訪了中共六大會址。

  夏周正是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的會長。不少革命先輩在早稻田大學留下了學習與奮鬥的青春足跡。「二十大牽動著早稻田大學中國學子的心。學友會第一時間集體討論了二十大報告。大家紛紛表示,要將先輩們的留學報國精神發揚光大。」夏周正說。

  就讀於法國巴黎高等文化藝術管理學院的張乙江說:「我所在的全法中國學聯計劃在線上和線下舉辦二十大專題活動,組織留法學子一起討論二十大報告。昔日,革命先輩在法國勤工儉學,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今天,我們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留學報國理想,立誌擔當時代重任。」

  「把個人發展融入到祖國建設中」

  十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祖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海外學子倍感自豪。

  高牧洋說,祖國的快速發展令海外學子更加自信,也為海外學子搭建了大展宏圖的舞臺。「我將繼續夯實專業基礎,把個人發展融入到祖國建設中。同時,作為海外學子中的一員,我也要積極向世界展示中國成就,為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高牧洋說。

  費正健是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國際法專業的學生。他一直以來都很關註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的智慧、方案和力量。「二十大報告提到,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全球治理中體現出的大國擔當,讓我深感振奮。」費正健說。

  「我印象最深的是,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法中國學聯主席易子博說,「報告提到,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美麗中國新畫卷會繼續鋪開。中國將和世界各國分享成功經驗和做法,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以青春之力踐行報國之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誌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南非金山大學中國學聯主席黃立誌說:「以青春之力踐行報國之誌,這是當代中國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在南非學習祖魯語及非洲歷史專業。身處多元文化環境,中國留學生就是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我將發揮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為促進中國和南非民心相通貢獻自己的力量。」

  費正健表示:「中國留學生是中外民間友好交流的使者。我學習小語種和國際法專業。未來,我將做好專業領域積累,拓寬學術視野,為中外交流盡一份力。」

  陳榆說,如何用更深層次對話讓世界更了解中國,是許多留學生一直思考並正在實踐的。「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們重任在肩。作為一名研究健康政策的博士生,我更要充分利用所學,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盡一份力。」

  西班牙卡米亞斯大主教大學博士生段煉表示,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留學期間要紮實學好專業知識,為報效祖國打下堅實基礎,「祖國在科技、教育等各領域取得的成就令我自豪。我註意到,學成回國是我周圍的中國留學生不約而同的選擇。我們要珍惜新時代的機遇,敢想敢為,尤其要在高精尖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用奮鬥與擔當踐行留學報國的精神,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國外留學需要什麽條件資金和學歷

國外留學需要的條件有很多,主要是針對語言的要求、學歷的要求、年齡的要求、學術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等,國外留學不管去哪個國家,經濟條件是必要的條件,比如去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一年的留學費用在幾十萬以上,本科需要3到4年,碩士需要1到2年,因此需要花費的還是比較多的。

1、語言要求

不同留學國家對語言的要求不同,英聯邦國家主要看雅思成績,一般要求雅思達到一定的分數,研究生要求的分數會更高。北美地區以托福為標準,一般托福成績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國外留學去其他非英語國家也有語言要求,比如日本、德國、法國等,分別對日語,德語和法語有要求,不過這些也是前提,語言不通會影響自己的學業。不同的學校和專業對語言有不同的要求,建議關註各大院校的招生簡章。

2、學歷要求

如果是申請國外的本科留學,學歷至少是高中畢業;申請國外的碩士留學必須是本科畢業,有學士學位。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學歷來選擇是去讀博還是讀碩士。其實,除了學歷的要求,很多院校還有其他的要求,申請者也要考慮個人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等是否符合院校的要求。

3、出國留學

留學生年齡必須在18周歲到35周歲之間,年齡太大或者太小的話很多院校都不會錄取的,具體可以看院校對年齡方面的要求。

4、學術要求

申請本科需要高中學歷,並且高中成績單的平均分有要求;申請研究生需要是本科學歷,有學士學位證,本科成績也有要求,部分專業更是要求成績更高,因此國內還是要好好學習,這樣才有可能出國留學。

國外留學需要什麽條件資金和學歷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了下,具體還是要以留學的國家,專業和院校的要求為準。

國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高中畢業申請國外大學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很多學生把目光轉向國內大學開設的出國留學項目,留學前的過渡期長,報考的難度更低。那麽,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呢?

高中畢業申請國外大學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很多學生把目光轉向國內大學開設的出國留學項目,留學前的過渡期長,報考的難度更低。那麽,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呢?

一、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可以選擇3+2、2+2和留學預科等模式,要求學生能夠獲得高中畢業證書。

  1、英語國家留學項目

  英語國家出國留學項目3+2、2+2和留學預科項目都可以選擇,學生報名申請通過之後,需要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入學考試,主要考核學生的英語水平,有筆試和面試兩個部分,成績合格擇優錄取。

  高考成績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高考英語成績90分以上,或者雅思成績4.5分以上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免試入學。

國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國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2、小語種國家留學項目

  日本、韓國等小語種國家的出國留學項目,通常采取留學預科的模式,報考難度更低,沒有語言要求,能夠提供高中畢業證書的學生就可以報名。

  部分學校小語種留學預科項目有高考成績的要求,但要求一般不高。

  二、出國留學項目的文憑國家承認嗎?

  國家承認!2+2留學、3+2留學是國家承認的正規出國留學途徑,只要授予學位的國外大學是正規的海外高校,畢業後獲得的學位就可以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受到國家的承認。

  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就介紹到這裏了,出國留學項目全年都可以報名,每年3月和9月開學,區別是9月開學的秋季班學習時間比3月開學的春季班長半年。

出國留學申請學校流程

隨著中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高考人數逐年上漲,高中生升學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和競爭。國內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將目光瞄準了出國留學。那麽,國內學生申請國外大學需要哪些流程呢?

隨著中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高考人數逐年上漲,高中生升學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和競爭。國內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將目光瞄準了出國留學。那麽,國內學生申請國外大學需要哪些流程呢?

出國留學申請學校流程,出國留學

  出國留學申請學校流程:

  一、確定院校及專業

  想要申請出國留學,首先除了需要確定自己心儀的國家之外,院校和專業也是我們重點考慮的部分;在具體擇校時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自己的成績、資金、能力、資質等等方面;一般可以羅列出5-10個意向學校,最好是拉開檔次、分清主次,具體的學校排名情況可以參考QS和泰晤士。

  二、提交申請材料

  出國留學需要提前準備好申請材料,包括:高中或大學成績單、學生證和畢業證、語言能力證明(去哪個國家留學就提供相應的語言成績)、ps、推薦信(2-3封),另外還可以提供獲獎證明、相關工作經驗、GMAT或GRE成績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三、等待offer

  提交申請時候需要耐心等待幾周,通過後就會收到目標院校的offer,如果收到的是有條件offer則需要補齊材料換取無條件offer。

  四、申請簽證

  拿到offer之後我們就可以著手準備辦理護照和簽證了,辦理護照我們需要帶上自己的錄取通知書、戶口本、身份證等證件去當地出國留學簽證辦理中心辦理簽證。

  五、訂購機票

  簽證辦理後,學生一般會提前半個月或1個月抵達留學目的地,辦理住宿、購買生活必須品等。所以一定要提前訂購機票。疫情期間還要在出行前確定入境需要哪些材料,是否需要隔離等。

  一切準備妥當後,就可以收拾行李,準備出行了。

本科留學課程班怎麽補錄?報考條件是什麽?

  為了幫助更多有留學意願的學生順利出國留學,國內很多大學都開設有本科出國留學課程,根據學製可以分成2+2、3+2、1+4等模式。出國留學課程每年3月和9月開學,開學後如果名額沒有招滿,還有補錄的機會。

  為了幫助更多有留學意願的學生順利出國留學,國內很多大學都開設有本科出國留學課程,根據學製可以分成2+2、3+2、1+4等模式。出國留學課程每年3月和9月開學,開學後如果名額沒有招滿,還有補錄的機會。

本科留學課程班補錄

  一、本科留學課程班怎麽補錄?

  本科留學課程班補錄的流程與正常批次是一樣的,確認目標院校後,可以通過現場報名、網絡報名、電話報名等方式報考。家長可以在下方的表單中填寫信息,快捷報名,學校會在收到報名申請後的5個工作日內給出反饋。

  以9月開學的秋季班為例,本科留學課程班補錄的時間是開學後的2個月以內,也就是截止到10月底。

  二、本科留學課程班報考條件是什麽?

  1、英語國家留學項目報考條件

  招生對象是應往屆高中畢業生,要求高考成績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高考英語成績達到90分以上,或者雅思成績4.5分以上。

  不滿足以上條件的考生,需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入學測試和面試,考試成績合格方可被錄取。

  2、小語種國家留學項目報考條件

  小語種國家留學項目大多采用1+3或者1+4的模式,也叫留學預科,報考條件比較寬松。沒有語言要求,滿足高中或同等學歷畢業的條件即可報名。

  本科留學課程班怎麽補錄就介紹到這裏,從報名條件上來看比直接申請出國留學要容易很多,因為學生還需要在國內學習一段時間作為緩沖,畢業後獲得的學位是完全一樣的。

匈牙利留學的日子(海外學子看海外)

德布勒森大学主教学楼
德布勒森大学主教学楼。

在匈牙利留學的日子過得飛快,像是開啟了倍速播放一般,而新冠肺炎疫情依舊籠罩在這片土地。人們也仿佛早已忘記,不戴口罩的世界是什麽樣子。

如果將時間指針撥回到兩年前,我一定想象不到,這場疫情會對我的留學生涯產生如此久遠的影響。臨行前,母親將大量的口罩、手套、防護服、消毒噴霧和濕巾塞滿了我的行李箱,它們像一群戰士,保護著我不受病毒侵襲……

在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航行中,我半夢半醒,對即將面對的一切既興奮又緊張。落地後,空氣裏充斥著陌生與未知,唯一確定的是,我將在這裏開啟另一段學業生涯,去適應和習慣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這裏是德布勒森—提薩河以東最大的城市,擁有1000多年的城市歷史,曾兩度成為匈牙利的首都。這裏有歸正大教堂,頂部懸有匈牙利新教教堂中最大的鳴鐘,匈牙利獨立宣言在這裏昭告天下;這裏有匈牙利最著名的學府和建築景點之一——德布勒森大學,主樓內盡是新巴洛克風格的設計點綴,光束透過頂窗斑斕的彩繪玻璃,灑滿廊間學子們的書頁;這裏有幽靜的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鋪滿松子的林間時而閃過松鼠的影跡,甚至還有野豬出沒的傳聞……

季節更替,冬去春來。一些難忘瞬間,歷歷在目。我努力與這個離家萬裏的城市相知相依:我漸漸了解關於她的一切,她也以包容和友善溫暖了我這顆來自異鄉的心。在德布勒森的所見所聞、所習所得,逐漸消弭了我的陌生感。

我在這裏經歷了許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用煤氣竈做飯,第一次坐有軌電車,第一次吃煙囪卷,第一次打保齡球,第一次教匈牙利朋友用筷子、寫漢字,第一次在觀眾席為中國隊加油……

在這裏,我遇到過善良的路人,兩次將我粗心遺失的物品完璧歸趙。一次,我和朋友在布達佩斯逛了一天,吃晚飯時發覺手機不見了,手機殼裏還夾著我的居留卡,當時,我渾身的血仿佛都湧到頭頂,沿路找了兩遍依舊無果,站在陌生的大街,滿心無助與辛酸。後來,我想起曾光臨過一家亞洲超市,最後在那裏找到了我的手機——老板撿拾後一直在等待手機的主人。我當時激動得無以言表,一邊接過手機、一邊感謝她「救了我的命」。另一次,我在商場遺失了銀行卡,被路人撿到後送交管理臺。所幸兩次都未造成實際損失,我從心底感謝在這裏遇到的好心人。

此刻夜幕低垂,各家星星點點亮起了彩燈。暮色茫茫,大街上熙來攘往,小館裏觥籌交錯。

這有一片森林,我們未睹其全貌,卻常能聽到它的低語,在每一個月明星稀的長夜,撫慰異鄉人思念家鄉的愁緒。新一天的曙光降臨,交錯的光輕觸枝椏,透過裂隙,驅散晨間陰霾,讓草木重新舒展。這光芒,許是同胞的關照,許是異國友人的幫襯,又許是好運的光顧……但我知道,此時此刻我們身處異國求學的底氣和安全感來自故鄉,來自那份「無論你身處何處,祖國都在你背後」的踏實。

春意悄悄蘇醒,城市靜謐如常。我與德布勒森的故事還在進行,有青澀和莽撞,也有收獲與自在,點點閃爍的正是我成長的足跡。

(作者系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中國交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