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辟一章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多位代表、專家表示,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一體化部署,三者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充分體現了堅持系統觀念的總要求,啟發我們要不斷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三項重要事業之間的辯證關系,不斷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匯聚成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強大合力。
以全局視野推動科教改革發展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總是與世界人才中心的轉移、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相生相伴。」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代表表示,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的認識,為新征程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如何領命先行、建功立業指明了奮鬥方向,提供了重要路徑。
吳偉表示,近年來國家持續打造戰略科技力量,蓄積戰略人才力量。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等重大舉措不斷落地,已明顯體現出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基本理念。
他細數這些年來的一系列動作:面向生命健康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需求,教育部遴選布局了18所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圍繞關鍵領域重大創新需求,「雙一流」建設提出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數字經濟等關鍵領域加強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這些重大舉措的核心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重大應用需求為牽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我國科教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吳偉說。
大國發展史表明,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彰顯實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三者的協同配合對提升綜合國力至關重要。吳偉指出,深層次來看,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科技活動產出創新成果,人才工作蓄積創新智力,本質上都為「創新是第一動力」服務,並可以形成高效循環。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的歷史節點,黨以全局視野和戰略思維來謀劃、推動科教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匯聚全球高水平科教資源,著力形成國際創新競爭力優勢,必將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根基。」吳偉表示。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全鏈條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管理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裴雲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資源,教育則是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源泉。「拔尖創新人才與關鍵核心技術一樣是買不來的,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我們鼓勵國際合作與開放創新,但根本上要靠我國自主培養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在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都需要適合其發展的環境。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教授高政長期關註基礎教育。他表示,近幾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改革也在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條件。「雙減」讓孩子從題海戰術中解脫,給他們創新思維以成長的空間,也有利於更加公正科學地選拔真正有創新天賦的人。義務教育階段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於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新課標」強調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是重點。
在高等教育階段,裴雲龍指出,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與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承載體,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著力點。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代表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應心懷「國之大者」,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人才培養主陣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自主培養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多位專家指出,拔尖創新人才進入科研領域後,同樣需要能激發創新活力的科研管理體製和科研評價體系。
裴雲龍指出,高校應註重考察人才的創新潛力與科學家精神,建立鼓勵年輕科研人員勇於探索與崇尚原創的人才招聘與選拔製度,降低年輕科研人員更換工作單位的機會成本,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