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國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高中畢業申請國外大學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很多學生把目光轉向國內大學開設的出國留學項目,留學前的過渡期長,報考的難度更低。那麽,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呢?

高中畢業申請國外大學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很多學生把目光轉向國內大學開設的出國留學項目,留學前的過渡期長,報考的難度更低。那麽,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呢?

一、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可以選擇3+2、2+2和留學預科等模式,要求學生能夠獲得高中畢業證書。

  1、英語國家留學項目

  英語國家出國留學項目3+2、2+2和留學預科項目都可以選擇,學生報名申請通過之後,需要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入學考試,主要考核學生的英語水平,有筆試和面試兩個部分,成績合格擇優錄取。

  高考成績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高考英語成績90分以上,或者雅思成績4.5分以上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免試入學。

國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國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

  2、小語種國家留學項目

  日本、韓國等小語種國家的出國留學項目,通常采取留學預科的模式,報考難度更低,沒有語言要求,能夠提供高中畢業證書的學生就可以報名。

  部分學校小語種留學預科項目有高考成績的要求,但要求一般不高。

  二、出國留學項目的文憑國家承認嗎?

  國家承認!2+2留學、3+2留學是國家承認的正規出國留學途徑,只要授予學位的國外大學是正規的海外高校,畢業後獲得的學位就可以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受到國家的承認。

  高中生報名出國留學項目需要什麽條件就介紹到這裏了,出國留學項目全年都可以報名,每年3月和9月開學,區別是9月開學的秋季班學習時間比3月開學的春季班長半年。

精選內容

UKUS留學機構 出國留學錄取條件是什麽?

 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各個院校正在進行2022年春季入學招生,招生項目包括留學預科、2+2留學、3+2留學、3+1留學、2+3留學,符合招生條件,且有信心被錄取的學生,可以考慮報考。那麽,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錄取條件是什麽呢?

 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各個院校正在進行2022年春季入學招生,招生項目包括留學預科、2+2留學、3+2留學、3+1留學、2+3留學,符合招生條件,且有信心被錄取的學生,可以考慮報考。那麽,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錄取條件是什麽呢?

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錄取條件,出國留學

  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錄取條件:

  1、在出國留學項目招生範圍

  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項目招生對象包括高二會考結束生、高三在讀生、高中畢業生及同等學歷者、大一在讀生。報考時須提供畢業證書或預畢業證明或在讀證明。

  2、參加入學測試,且成績合格

  所有符合招生範圍的申請者,申請材料通過審核後,均要來校參加入學測試,測試內容一般包括英語筆試和面試,只有個別院校增加了綜合考試(數學邏輯測試),成績合格的學生,按照綜合分數高低依次錄取,額滿即止。

  但是,符合以下條件的學生,優先錄取:

  (1)報名比較早的學生,可以早參加入學測試,早錄取;

  (2)高考成績達到二本線,英語單科90分以上的學生,免筆試,優先錄取;

  (3)報考英語國家項目,且已經取得雅思4.5分以上,或托福65分以上成績者,優先錄取;

  由此可見,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錄取條件並不高,學生只要能夠通過入學測試即可,或者本身語言綜合能力強,均有很大可能被錄取。

  目前正值UKUS留學機構出國留學招生季,想要的報名的同學,請抓緊時間聯系學校招生老師,早報名,才能早一些獲取錄取通知書。

清華北大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20強

新華社倫敦10月13日電(記者杜鵑 許鳳)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12日公布2023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均位列排行榜前20名。

躋身前100名的中國內地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其中清華大學位列第16,北京大學位列第17。

除上述7所高校外,還有4所中國內地高校躋身前200,分別是南方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四川大學。

本年度共有來自104個國家和地區的1799所大學上榜。英國牛津大學蟬聯榜首,美國哈佛大學位列第二,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並列第三。

英國《旗幟晚報》援引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識官菲爾·巴蒂的話說,盡管西方大學仍然在排名中占主導地位,但東亞和中東地區的大學排名正日益取得進展。在全球範圍內,高等教育質量正在日趨平均。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以教學、研究、知識傳授和國際化視野等多項指標衡量大學綜合實力,被視為比較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聚焦數字經濟助力經貿專業轉型升級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小偉 通訊員 陳誌剛)近年來,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數字經濟發展為契機,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數字技術,在專業設置上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

江蘇經貿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學院發揮長三角核心區域優勢,圍繞培養產業亟需的「數字技術+X」復合型現代服務業,對稅務、財務管理、會計、老年服務與管理等8個傳統專業進行了升級,調整為財稅大數據應用、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大數據與會計、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等,同時新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專業設置由原先的48個整合至目前的40個,學院初步形成了「電子商務、老年服務與管理、現代商務服務、文化旅遊、智能工程技術」五大專業集群,構建起國家、省、校三級重點專業體系。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安全與營養科研團隊,為新疆阿勒泰地區企業優化黑加侖提取工藝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安全與營養科研團隊,為新疆阿勒泰地區企業優化黑加侖提取工藝

「錦」是古代絲織物中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學習雲錦織造工藝

「錦」是古代絲織物中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學習雲錦織造工藝

為配合專業設置,學校主持建成國家級數字教學資源庫3個;開發省部級以上重點教材75部,建成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7個,基本實現了跨專業、跨院校、跨區域的開放式共享服務。

與此同時,為推進數字技術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應用,學院新建5萬平方米「三創大廈」(大學生實訓基地)和「蘇商文化廣場」,「現代數字商貿港」近期在江蘇省教育廳支持下立項獲批。此外,學院還建設100余間智慧教室,建設移動商務、跨境電商、物流、養老服務等6個開放共享的智慧實訓中心,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加強數字技術與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全場域融合。

西北大學120周年校慶紀念郵折發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日前,《西北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郵資信封暨校慶紀念郵折發行儀式在西安舉行。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在講話中指出,校慶紀念郵票,濃縮著120年來西北大學砥礪奮進、弦歌不輟的光輝歷程,承載著西北大學長期積澱發展而成的優良辦學傳統和良好精神風貌,蘊含著百廿學府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和全體西大學人的共同價值追求。

據悉,西北大學校慶紀念郵折為三折卡折,由一版個性化郵票、一枚紀念郵資信封、一本個性化小本票三部分構成。郵資信封圖將西北大學校訓、120周年校慶標識、校園建築物線條圖、秦嶺、城墻等融入設計元素。郵資圖以竹簡剪影輪廓為造型,置入建校1902—2022年時間節點和學科文化視覺元素,上面鑲嵌西北大學校徽,與下面新打開的書籍和西大校花玉蘭花組合,形成整體,寓意西北大學傳承120年,作育英才、繁榮學術、興學求強、以學報國。小本票以太白校區大禮堂、科研樓,長安校區體育館、圖書館和學生活動中心等校園標誌性建築為主圖。小本票圖案由2020級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王亦卓和2021級藝術學院藝術品品鑒與修復專業學生任嘉怡共同構思、繪製而成,飽含著西大學子對學校120周年華誕的美

103歲的南開大學:站在世界舞臺,展現南開作為

中新社天津10月17日電

作者 孫玲玲

10月17日,是南開大學建校103周年紀念日。就在前一天,南開大學師生員工第一時間收聽、收看了中共二十大的開幕盛況,以這樣激動人心的方式,迎接南開大學103歲生日。

愛國主義是南開不變的「底色」。從1919年到2022年,103歲的南開,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共命運,始終與時代和社會相偕行。

建校之初,南開大學就定下了「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1935年,在南開大學新學年「始業式」上,張伯苓校長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

1937年7月底,南開大學慘遭侵華日軍轟炸毀掠,學校被迫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譜寫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日寇炸毀南開校園時,張伯苓說,「敵人所能毀者,南開之物質;敵人所不能毀者,南開之精神也」。這種不朽的南開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南開人接力奮進。

近年來,南開人踔厲奮發、實施人才強校,堅持開放辦學,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2019年,在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學校提出了「『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即實施「文科振興、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醫發展」四大計劃,構建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大獎勵體系,在校內建設10大交叉科學中心,攜手世界一流大學打造10大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其中,兩大教師獎勵體系年度獎金1000萬元人民幣,嘉獎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教學科研成果的優秀教師及科研工作者。

十年來,為順應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南開大學已與全球330余所國際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關系。學校與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美國萊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打造項目交叉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建立了包括傳統師生交流、聯合培養、合作辦學及新型國際聯合科研等在內的多樣化融合體系,覆蓋本、碩、博三類培養階段和幾乎所有專業學院。十年來,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占比逐年上升,已累計派出師生超過1.7萬人次。

十年間,南開大學深耕「全球南開」「留學南開」,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2020年,南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創設,實施留學生培養質量提升工程。近年來,南開大學推動11個全英文項目建設,開設200門全英文課程,構建了「留學南開」通識課平臺,吸引逾萬名留學生來校就讀,生源地遍布124個國家和地區。(完)

廣西梧州:讓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

「我現在每個月享受650元的鄉村工作補助和300元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這個暖心工程讓我們這些鄉村教師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廣西梧州岑溪市誠諫鎮第二中學韋華健老師高興地說。梧州岑溪市根據上級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的要求,根據邊遠程度和艱苦情況設置450元、550元和650元三個檔次鄉鎮工作人員補貼,以及100—500元八個檔次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有力提升了鄉村教師的獲得感。

「我市多管齊下,全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確保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梧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梧州市本級、各縣(市、區)均健全完善了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隨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的聯動機製和保障機製,通過落實崗位考核津貼和班主任津貼、提高年終績效增量、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方式,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年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2022年,該市已將中央和自治區下達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經費4593.09萬元全部分配到市本級鄉村學校及所轄縣(市、區),今年上半年,全市享受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教師17649人。

梧州岑溪市筋竹中學是一所鄉村學校,該校充分利用優秀支教教師和交流輪崗教師資源,積極開展校際間學術交流和課題研究,促進教科研工作長足發展。「前來支教的市區學校教師和本校的青年教師開展結對培養活動,促進了我校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該校校長蔡耀明說。

近年來,梧州市各縣(市、區)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製度,采取「校對校」對口支援、參加自治區安排支教、縣域內動態走教、招募優秀退休教師鄉村支教等方式推進城鄉學校教師聯動。今年以來,該市派出支教走教教師361人,招募148名優秀退休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共計安排中央、自治區、市級資金860萬元用於2022年中小學校支教走教專項補助。同時,該市在蒙山縣、萬秀區、長洲區、龍圩區等試點縣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動城鄉師資均衡配置。

在鄉村教師職業通道暢通方面,梧州市積極推進農村教師發展工程,大力培養鄉村優秀校長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傾斜。「十四五」以來,該市共培養農村骨幹校長(園長)60名、農村骨幹教師350名,投入農村教師培訓的各級經費約300萬元,參訓教師4000人次。同時充分發揮梧州市「三名」工作室團隊的示範和輻射作用,今年共計開展各種教研類、指導比賽類、送教講學類等活動174次,累計受益人數達99912人次,有效助力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梧州市榮雁小學羅鎮江老師表示:「我要把自己學到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帶回本校,並積極應用於教學實踐。」

為了更好地吸引優秀畢業生到鄉村學校任教,梧州市製定出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激勵辦法」,其中規定鄉村學校招錄的應屆畢業生,在用人單位服務滿5年的(符合該市引進高層次人才條件並經市人才發展局認定為高層次人才),財政給予返還就讀本科學費5000元,此舉有效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據悉,梧州市今年補充鄉村教師949人,其中特崗教師553人,已接收安置地方公費師範生125人,補充其他鄉村教師271人,全市鄉村教師隊伍得到進一步充實。(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歐金昌 通訊員 滕瑜 蒙慧營)

天津大學:為科教興國戰略貢獻力量

10月18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正在緊張地施工中,黨的二十大開幕的熱烈氛圍在這片工地上持續著。

在認真聆聽二十大報告後,天津大學的科研人員紛紛表示,過去十年的輝煌成就,未來中國的發展前景讓大家心潮澎湃,在未來的工作中將始終牢記囑托,助力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展現更大作為。

「我目前從事智能電網方面的研究,智能電網是我國能源領域實現『雙碳』目標,進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性技術。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進行原始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王成山教授表示,目前我國的發展還受到一系列「卡脖子」難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製約,有組織的科研勢在必行。組織好多學科協同攻關,借助學科交叉的催化劑作用,產出高水平成果,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是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

在王成山的帶領下,智能電網團隊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幾年來,王成山主持建設了融合電氣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三個一級學科的新工科專業——智能電網信息工程,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未來能源領域的優秀人才。

「現在,天津大學正在建設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我也有幸參與其中,希望在主動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推動儲能技術領域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作出更多貢獻。」王成山說。

在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現場,管理辦公室主任、天津大學教授韓慶華難掩激動之情,對記者說,他關註到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到科技創新。

韓慶華所在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建設,建成後該設施將成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強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擬研究設施,可為關鍵科學問題的突破提供有效研究手段,大幅提升我國防災減災科學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創新驅動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開放共享服務。

在天津大學全校收看完二十大報告的直播後,化工學院2020級博士生李雙陽說,「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既讓我有了在科創道路上不斷奮進的底氣,也堅定了我的奮鬥目標。未來,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用己所學,為國所用,為我國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記者 陳 曦)

湖北襄陽教育系統實施「四大工程」打造清廉學校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遲姮璐)「祖國美麗的大地上,廉潔之花處處香,不論我們走到哪裏,哪裏都有花兒綻放。朵朵廉花心坦蕩,聲聲鏗鏘更昂揚。」日前,湖北省襄陽市第九中學傳來悠揚的歌聲,該校原創的清廉歌曲《一路清風》響徹校園。近年來,湖北省襄陽市教育局黨組把學校作為傳播知識和傳承文明的主陣地,進一步營造公平優質、清廉正氣的教育生態。

一是用嚴抓共管築清廉之基,實施「清明政風」工程。全面壓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監督製約,開展中小學校食堂服務保障學生不到位問題、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酒駕醉駕及背後「四風」問題、有償補課、違規操辦或參加「謝師宴」「升學宴」四個專項治理行動。

二是用四個陣地播清廉之種,實施「清凈校風」工程。全市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立足行業實際,全面打造襄陽教育「廉潔鏈」。引導各地各校結合紅色家校聯動室開展「六個一」誠信教育活動,將清廉紀律深植校園;組織「課前三分鐘」「四個人人」「大手拉小手」等主題活動,將清廉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開展「互聯網+明廚亮竈」工程、「我為學生辦實事」活動等,將清廉規矩擺上餐桌,讓清廉文化進學校、進課堂、進食堂、進家園,在師生心中播下清廉之種。

三是用師德建設澆清廉之花,實施「清正教風」工程。堅持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相結合,全市教育系統共召開師德警示教育大會846場次,5萬余名教師接受教育並參與「師德承諾」活動。同時發掘師德先進典型,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引領廣大教師,622名優秀教師被評為襄陽市「學生喜愛的好老師」,40名優秀教師被評為襄陽市「師德標兵」。全市中小學校共舉辦「師德講堂」1200場次,6.8萬余名教職工參與其中,將「依法執教、廉潔從教」貫穿於師德師風建設的始終。

四是用德育活動結清廉之果,實施「清新學風」工程。利用校本課程、大課間活動、學生社團等文化陣地,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清廉教育品牌,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劇宣廉」——襄陽四中學生自編話劇講好廉潔故事,「以唱傳廉」——襄陽九中原創清廉歌曲《一路清風》唱響清廉最強音,樊城區松鶴路小學以微視頻《尋廉記》創建清廉學校品牌,南漳縣武東中心小學將清廉文化融入腰鼓、花棍表演等大課間文體活動中……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體驗快樂中感受清廉、潤澤愛心、喚醒童心。

常州大學:關註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近日,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郵件,寫信人是該校大四學生賈雪怡,在信中,即將奔赴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她對母校四年間的悉心培養表達了深深謝意:「從初入大學時的迷茫,到畢業時手捧眾多優秀成績單的自信滿滿,是常州大學幫助我實現了成長道路上的精彩蝶變。」這正是常州大學多年來深化人才培養的一個生動縮影。建校四十余年來,常州大學堅持立足地方、服務行業,系統構建了紅色文化、石油石化、創新創業三大辦學特色,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時代命題,常州大學正致力於書寫一份優秀答卷。

從「被感動」到「見行動」,紅色文化立德樹人

陳群介紹,常州大學近年來著力打造紅色文化辦學特色,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科學研究與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學校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

「我們學習常州三傑,是因為從他們身上,能夠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力量。」日前,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4周年線上研討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朱成山表示。該研討會由常州市委宣傳部、常州市委黨校、常州大學共同主辦,集聚一批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圍繞「常州三傑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主題進行學術研討。

如今,紅色文化已然成為常州大學鮮明的辦學特色之一。學校立足紅色文化辦學特色,深入開展愛國名人冠名學院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推動各級黨組織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充分利用烈士紀念日、國慶、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紀念活動,舉辦紅色文化學習教育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師生從「被感動」到「見行動」,使紅色文化成為學校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抓手和特色品牌。

對接企業所需,育高質量產業人才

6月,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與常州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暨石化技術工程轉化中心、大學生就業基地揭牌儀式在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舉行。據悉,此次合作旨在探索建立優質資源共享、協同合作的運行機製,讓「學校所能」和「企業所需」實現無縫對接,共同打造校企合作的「新典範」。

「得益於化工企業的實習經歷,我們根據化工生產實訓設計了該項目。」在「天正設計杯」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答辯臺上,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Book思議」團隊隊長劉文雅如是說。憑借參賽項目卓越的應用性與創新性,「Book思議」團隊最終獲得大賽一等獎。競賽中的優秀表現在校園中得到延續,2022年考研季落下帷幕,「Book思議」團隊五人均被國內知名高校錄取。

本屆賽事重點考查參賽團隊運用新創意、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等,破解原料利用、產品方案、工藝流程等環節中的問題。化工實習是石油化工學院學生不可缺少的培養環節,劉文雅及其團隊成員在大一期間便在學校產學研合作企業——大金氟化工(中國)有限公司學習過工廠車間系統生產流程,因此對於石化企業智能化管理較為熟悉。

常州大學與行業龍頭企業深度聯動,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學校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創新聯合體,與國內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和50多個縣區級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企業共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4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48個、產學研基地515個、校企聯盟436個。

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迸發人才培養無限活力

「成功摧毀敵方基地,恭喜藍色方常州大學Climber戰隊獲得勝利!」在2021年機甲大師高校聯盟賽(江蘇站)現場,主持人大聲宣布。常州大學Climber戰隊成員一陣歡呼,備戰了上百個日日夜夜,他們捧得江蘇賽區一等獎。在接下來的全國大賽中,披荊斬棘,他們最終獲得全國大賽三等獎。

炎炎夏日,在常州大學創客中心內,Climber戰隊全員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今年的RoboMaster機甲大師全國總決賽。該賽事由DJI大疆創新發起並承辦,是面向全球大學生的一年一屆的機器人賽事。

「我們每天都在反復練習比賽項目,每一項指標都力爭完美。」Climber戰隊副隊長、機器人產業學院大四學生毛竟先告訴記者。常州大學在2019年首次參賽時,毛竟先作為戰隊「新鮮血液」親眼見證了機器人間對抗的魅力,便深深被這項賽事吸引。

「學校為我們提供了設施先進的訓練場地,還通過配備專業導師、設立專項資金來支持我們備賽,此次全國大賽誌在必得。」毛竟先對接下來的比賽信心十足。

常州大學校長徐守坤表示:「常州大學突破體製機製瓶頸,打破校企間的『圍墻』,塑造學生與時俱進創新實踐能力,為培養地方領軍型人才開出『配方』,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全方位融合對接。」(蘇雁、劉博、包海霞)

協同發展 匯聚教育、科技、人才的強大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辟一章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多位代表、專家表示,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一體化部署,三者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充分體現了堅持系統觀念的總要求,啟發我們要不斷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三項重要事業之間的辯證關系,不斷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匯聚成國家競爭力提升的強大合力。

  以全局視野推動科教改革發展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總是與世界人才中心的轉移、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相生相伴。」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代表表示,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的認識,為新征程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如何領命先行、建功立業指明了奮鬥方向,提供了重要路徑。

  吳偉表示,近年來國家持續打造戰略科技力量,蓄積戰略人才力量。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等重大舉措不斷落地,已明顯體現出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基本理念。

  他細數這些年來的一系列動作:面向生命健康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需求,教育部遴選布局了18所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圍繞關鍵領域重大創新需求,「雙一流」建設提出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數字經濟等關鍵領域加強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這些重大舉措的核心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重大應用需求為牽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我國科教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吳偉說。

  大國發展史表明,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彰顯實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三者的協同配合對提升綜合國力至關重要。吳偉指出,深層次來看,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科技活動產出創新成果,人才工作蓄積創新智力,本質上都為「創新是第一動力」服務,並可以形成高效循環。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的歷史節點,黨以全局視野和戰略思維來謀劃、推動科教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匯聚全球高水平科教資源,著力形成國際創新競爭力優勢,必將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根基。」吳偉表示。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全鏈條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管理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裴雲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資源,教育則是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源泉。「拔尖創新人才與關鍵核心技術一樣是買不來的,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與創新高地,我們鼓勵國際合作與開放創新,但根本上要靠我國自主培養大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在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都需要適合其發展的環境。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教授高政長期關註基礎教育。他表示,近幾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改革也在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造條件。「雙減」讓孩子從題海戰術中解脫,給他們創新思維以成長的空間,也有利於更加公正科學地選拔真正有創新天賦的人。義務教育階段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於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新課標」強調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是重點。

  在高等教育階段,裴雲龍指出,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與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承載體,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著力點。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代表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應心懷「國之大者」,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人才培養主陣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積極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自主培養的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多位專家指出,拔尖創新人才進入科研領域後,同樣需要能激發創新活力的科研管理體製和科研評價體系。

  裴雲龍指出,高校應註重考察人才的創新潛力與科學家精神,建立鼓勵年輕科研人員勇於探索與崇尚原創的人才招聘與選拔製度,降低年輕科研人員更換工作單位的機會成本,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欣喜感消失之後 留學才剛剛開始

初來乍到之時,我縮手縮腳地接觸新環境,時刻保持著謹慎,我觀察並模仿著人們的言行,希望能更快適應這裏全新而陌生的環境。然而,我與巴黎的初次相遇,卻與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樣——我懷揣的「昂揚鬥誌」,很快便被零散、自由而要求高度自律的課程表打擊得七零八碎;我曾幻想過自己動手、頓頓大餐的美好生活,卻被節節高的物價拉回了現實;我也曾期待過埃菲爾鐵塔下浪漫野餐的周末,但最終,卻在流浪漢不友好的目光中「逃之夭夭」。

(一)

在來法國讀書之前,我曾被留法勤工儉學這段歷史深深吸引。

100年前,為尋求知識與真理、摸索救國圖強的道路,一批有誌青年滿懷熱情、遠渡重洋來到法國求學。他們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他們磨煉意誌,淬煉思想,逐步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也留下一段中法交流的佳話。

當年留學法國的周恩來總理,曾在給表哥陳式周的信中這樣寫道:「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來歐洲獵取學術,初入異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論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實學以謀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於吾民族間者。」透過筆墨,當年留法學子的民族情懷至今仍讓我深受震撼。

當來到這片土地,我帶著興奮,也帶著緊張,循著先輩的路,希望一步一步深入了解這裏,也希望能在學有所成那天回到我生長的地方。

初來乍到之時,我縮手縮腳地接觸新環境,時刻保持著謹慎,我觀察並模仿著人們的言行,希望能更快適應這裏全新而陌生的環境。然而,我與巴黎的初次相遇,卻與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樣——我懷揣的「昂揚鬥誌」,很快便被零散、自由而要求高度自律的課程表打擊得七零八碎;我曾幻想過自己動手、頓頓大餐的美好生活,卻被節節高的物價拉回了現實;我也曾期待過埃菲爾鐵塔下浪漫野餐的周末,但最終,卻在流浪漢不友好的目光中「逃之夭夭」。

現實讓我苦笑,這是「巴黎綜合征」嗎?至少,我此前對這座城市的「濾鏡」仿佛一下子消失了。

對許多留學生來說,這種「濾鏡破碎」並不少見。在我認識巴黎之前,我將歷史與時尚、浪漫與鐘情都加在給這座城市的「濾鏡」裏,但那畢竟不是它全部的樣子,裏面還有我的美化與想象。

(二)

一次次的沖擊下,我開始變得現實,也變得懈怠。我下意識地重新給自己規劃了一個「舒適圈」——除了上課,其他時間我多數待在家裏,或學習、或讀書,偶爾看場電影,與朋友逛逛博物館……真可謂是「法式慵懶」。

但潛意識裏,我又覺得留學的日子不該是這樣。我出國讀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開闊眼界,而現在卻反而「陷入懶惰」,我懶得做出改變,更懶得去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真實的樣子——它雖然少了幾分美麗,卻仍舊不失魅力。

半年時間裏,我常常問自己:「『藏在』自己的殼中,我要繼續這樣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對世界帶著更大的好奇,想要了解更多、實現更多,日益精進。這才是我不遠萬裏來到這裏的原因啊。

我決定主動做出改變,開始了自己的「破冰」之旅。學習之余,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份策劃案,在受到前輩的肯定和誇獎後,更有信心動力地投入到下一個活動中;我在朋友的慫恿下鼓起勇氣約請法國朋友一同遊玩,我磕磕巴巴地說著並不流暢的法語,她始終微笑地聽,眼神中滿是鼓勵;我拿出更多時間去圖書館研讀推薦書目,面前是一桌子的查詞和筆記摘抄,不理解的內容也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日子似乎越來越走向正軌,我強迫自己跳出「小天地」,學會更好地規劃時間和自己的學業生涯。我鼓起勇氣去抓住機會,展示自己,發掘出自身更大的潛力。

生活是一道開放題,它從未有過標準答案,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面對迷茫和困境,我們也各有各的選擇,其間種種謎底,皆可求解於本心。海外求學的日子,也讓我對「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理解更加真切——除了學業本身,還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真實的世界。

「濾鏡」消失之後,留學才剛剛開始。而對於海外學子來說,「打破濾鏡」的過程,不也同樣是成長的過程嗎。

(作者:黎彬彬,系法國巴黎大學經濟學專業留學生)